2024年同济大学-蒙巴萨技术大学中非联合设计圆满结束
2024年06月21日

       2024年6月21日星期五,同济大学-蒙巴萨技术大学中非联合设计课程终期评图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105顺利举行。本次联合设计聚焦蒙巴萨老城,蒙巴萨是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耶稣堡”(Fort Jesus)的“缓冲区”,保留了融合了伊斯兰和斯瓦希里文化的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本次课程由伍江教授牵头,周鸣浩副教授、汪妍泽助理教授主持,建筑系11名硕士研究生参与,通过实地调研对老城历史文脉和保护现状开展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老城旅游文化中心设计。课程设计研究由国家科技部“一带一路”国家外专项目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科研课题“非洲肯尼亚蒙巴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支持。

中非联合设计终期评图师生合照

一.课程缘起

       同济大学与蒙巴萨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ombasa,以下简称TUM大学)合作源起于2017年,2019年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过去5年里,两校师生携手开展了4次联合教学与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机制和教学框架:

       (1)线上远程教学与线下实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在疫情期间,两校师生克服了文化传统和教学体系上的差异,通过“云旅游”和“云调研”的方式,系统调研了蒙巴萨城市物质空间现状。

       (2)涵盖老城保护和校园更新等多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历史街区保护、校园改造更新、旅游文化中心设计和美术馆设计等不同主题,涉及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以及不同的建成环境中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的手段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的综合性考察。

       (3)由多国专家学者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不同于一般的国际联合设计通过只有两校师生参与讨论,而是由伍江教授领衔,组建了囊括来自TUM的Kalandar S. Kamalkhan教授和Onesmus Mwatu系主任,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的林志宏教授、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Margherita Turvani教授和Mauro Marzo副教授、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Viola Bertini访问教授、尼泊尔历史建筑保护学者Padma Sundar Maharjan等多国专家学者的教学团队。通过讲座和参与评图讨论的方式为联合设计提供新的视野和建议。

       (4)文脉研究(Context Study)——城市研究(Urban Study)——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三部曲的工作框架。首先,参与联合设计的同学需经过对既有文献和史料的阅读,对蒙巴萨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建立整体认知。随后,聚焦特定的主题,同学们分成小组对展开更为聚焦的城市研究和实地调研。最后,各个小组共享研究成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引出建筑设计,并通过建筑设计尽可能的回应之前提出的问题。

联合设计教学团队


二.现场调研

蒙巴萨老城地图

       2024年3月28日至4月2日,伍江教授、周鸣浩副教授、汪妍泽助理教授、博士后黄正骊和助理研究员赵梓宇与学生等一行17人赴肯尼亚对蒙巴萨老城开展实地调研。11名同学共分为4个小组,分别围绕老城的旅游业发展、建筑技术与材料、公共空间、传统聚落4个不同主题展开了调研。

       其中,旅游业发展小组,通过对老城中的游客、居民、导游、商贩等旅游业相关人群研究访谈分析旅游业对老城保护发展等影响。建筑技术与材料小组分析了老城内传统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组织对提升街巷微空间和室内通风散热能力的作用,并考察了当地建筑材料——红树林杆,珊瑚石,干椰棕叶——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上的优势和兼容性。公共空间小组对老城中的街道、广场、公园和边界等公共空间要素,以及在空间发生的公共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传统聚落小组则关注蒙巴萨老城区传统空间聚落的再生性研究,对蒙巴萨传统居住单元“Mitaa”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了细致考察。

       4月2日,同济团队在TUM建筑系对实地调研成果进行汇报,Kalandar S. Kamalkhan教授和建筑系系主任Onesmus Mwatu讲师等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学们在蒙巴萨老城街头巷尾开展调研

师生们及时梳理和汇总调研成果

两校同学汇报研究和设计成果


三.终期评图

       6月21日下午1点30分,联合设计的终期评图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105成功举办。周鸣浩主持,伍江教授,、谭峥、李颖春副教授、TUM的Kalandar Shedor Kamalkhan教授、Onesmus Kakoi Mwatu系主任、罗马大学建筑与设计系Valentin Nilda教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志宏教授,以及尼泊尔遗产保护研究学者Padma Sundar Maharjan共同参与了此次评图。

终期评图现场的师生互动

       胡惟一同学通过提取老城中极富代表性的要素“墙”作为概念,希望能够将在老城外部空间中行走的体验延伸到旅游文化中心内部,在氛围和体验上引起共鸣。以老城Mitaa生长模式为设计的起点,根据现状建成环境提取了轴线,并由此产生多个小型的界面,在形体生成上回应了外部环境性质与空间上的变化,并与老建筑形成良好的关系。通过沿街面可开启空间的设置,既形成了从城市到旅游中心功能上的过渡,又作为调节气候的过渡空间,夜间时底层可打开融入连续的城市空间,节庆时咨询大厅与街道交叉口则可开放构成舞台与观演的扩大空间。

       张耘墨同学的设计以蒙巴萨的传统材料为起点,探索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随后,研究重点从材料本身转向建构方法,旨在通过建构手法回应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矛盾,同时强调蒙巴萨的建构艺术。通过设计成果,不仅能够回应传统与现代材料的冲突,还能在建筑的建造和游客中心的吸引力上,体现出蒙巴萨建构的独特魅力。

       赵雨欣同学的设计从功能、形式、构造三方面同时入手,充分尊重且回应了蒙巴萨老城的历史文脉,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俗,为游客、居民、办公人员创造了互不干扰又开放融合的空间。本设计亮点在于对屋顶的利用,在高密度街区中创造了活动、休憩的场所,使用双层屋顶获得阴凉和通风,既是对老城街区第五立面的回应,也是对当地气候的考虑。

       戴家怡同学观察到蒙巴萨老城是一直在变化之中,希望以装配式建筑的手法,创造能适应旅游旺季、淡季和本地日常的多样的空间,塑造一个能自主搭建、循环利用,跟随着老城一起成长的旅游文化中心。设计将市场与旅游服务相结合,通过卖家和买家之间的竞争带来更积极的空间,将互动场所的社交作为许多活动的一站式目的地。

       李伯阳同学参考蒙巴萨老城传统住宅空间比例,同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以实现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深入分析当地气候环境基础上,运用模拟软件对场地及建筑热环境与风环境进行详尽评估与优化,对设计进行方案推演参考和细部微调,探讨一种气候适应性建筑的最终实现可能。

       刘釜静同学选取了蒙巴萨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向游客输出的几类文化:手工艺品如木雕、编织品;文化艺术品Kanga;塔拉布音乐以及各种斯瓦希里美食。并将它们分别对应到适宜的空间形式(集市、工坊、展览空间、庭院、餐厅)。两条主要道路和周边小巷在场地上形成了一个轴线网络,街巷的尺度和感觉延伸至建筑内部,人们可以不受阻碍地向任何方向通过。使用群体从游客扩展到社区居民、商业租户等,使游客中心成为容纳老城公众生活的容器。

       刘雅晴同学注意到蒙巴萨老城的公共空间匮乏,希望在老城创造新的空间可能性。从游客和居民的使用需求出发,将游客中心的主要功能设定为集市+游客服务+展览+工艺体验坊。一层开放的灵活模式集市成为街道附属的一部分,在为当地人提供收入和公共空间的用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通过开放廊道和庭院的结合,尽可能让建筑向城市打开,延续文脉肌理的同时使建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史冬辉同学以蒙巴萨老城中的社区Mitaa和传统民居为出发点,通过走访,发现老城中的社区空间构成复杂多样,形成自然且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老城中民居空间深受传统斯瓦希里文化以及殖民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设计综合考虑周围地块的肌理,以民居空间中庭院为核心,将不同功能分散成不同的盒子,散落在基地中,并考虑到老城中街道界面的连续性,以片墙平台形成围合连接不同体块,表达连结和谐共处(UMOJA)的设计意向。

       单禹同学通过深入考虑功能布局与城市肌理,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真实互动。设计中包括一个展览馆,专门介绍斯瓦希里文化,以增强游客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理解。此外,设有餐厅区域供游客品尝地道美食,以及一个木雕体验中心,旨在促进游客与居民在传统木雕制作上的交流与学习。为了加强社区参与,设计中包括了开放的露天空间和可移动的装配式装置,这些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灵活的交流与活动场所。在材料和建筑细部上,项目采用了当地的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保持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史颖同学首先对于老城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策划,结合整体的规划进行设计,通过对蒙巴萨老城的走访后,明确两个设计要点。首先延续NDIA KUU 街道的街景,其次是保留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让游客体验与感受。一是将传统swahili住宅中的方形庭院进行变形形成更有向心性的公共空间,便于游客中心开展活动。二是形成丰富多变的小径空间回应老城的现有小径。同时,这些特征也便于建筑进行通风隔热,达到热舒适的效果。

       随着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不断深化合作,中国与非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合作正逐步深入。同济大学秉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创建一流,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主场外交,在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已开展深度合作。今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蒙巴萨技术大学的联合设计深化了城市建筑与规划领域的合作,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扩大同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