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坊”探寻不同多元共治模式对城市更新的影响机制

2023年8月,同济大学“回首来时路,砥砺向前行——从上海‘红坊’窥探与反思我国城市更新机制”社会实践活动由建筑城规学院周鸣浩老师带队开展。团队深入研究上海市经典城市更新案例——上海红坊文化艺术社区(以下简称“红坊”),对政府、原权利主体、红坊公司、开发商、设计单位等红坊地块两轮城市更新中的核心参与主体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其更新背景和目标,还原利益主体谈判过程和合作模式,梳理影响更新的政策制度,探讨促成更新项目成效价值维度差异的更新机制因素。活动形成了红坊项目档案库和调研分析报告,为上海市城市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红坊是我国经典的城市更新案例,早在21世纪伊始,即从废弃的旧钢厂蝶变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创意园区。红坊在空间品质、文化影响、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均得到了来自市民、业主、专业人士等群体的认可。该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更新机制突破,在当时创造性地由政府发起,文化机构实施,权利主体参与,合作完成对原上海第十钢铁厂的适应性再利用。仅花费少量成本,将原本计划拆除的废旧厂区转型为国际知名雕塑主题创意产业园,实现了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多赢局面。然而仅仅12年后,多元合作的模式被打破,红坊被拆除并重新走上开发商主导的新一轮更新。

团队分别对核心参与主体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大量一手信息,系统性还原了多主体合作推动更新实施的完整过程。更新的发起方,原上海市规划管理局的政府官员为团队还原了推动红坊更新的历史原因,以及为促成红坊在规划调整、政策制定上的保障措施。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光为团队介绍了红坊更新和运营过程中的价值目标和策略,以及为长宁区带来的2亿/年的园区总税收和文化艺术产业上的推进作用。原上海第十钢铁厂副总经理陈家俊为团队带了十钢厂厂志和更新过程记录等大量历史资料,为团队再现了钢铁厂再生的历程,签约国际合作、接见国内外领导人、开展全国雕塑艺术展等大型活动,以及宝钢集团提出解除合作,将地块转出的原因和应对办法。设计方水石设计合伙人董怡嘉为团队介绍了对十钢厂工业遗产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的策略,提出以社会性活动空间营造为出发点,激发自发性的活动发生,继而带来整个区域的城市活力提升。开发商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法人孙嘉琳为团队介绍了新一轮更新将延续文化发展目标,在功能配置、公共空间营造、设计运营方选择上为之做出保障,而当下因疫情和行业冲击面临巨大压力。此外,团队成员对项目所在街道的基层政府人员、周边居民等完成大量访谈,了解当地人对红坊的使用评价及在更新过程中的参与度等。

本次社会实践以多方利益主体为抓手,通过访谈和历史资料,对红坊的更新过程进行回溯,从更新机制的角度深度剖析“红坊”更新的得与失,探究影响更新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以期为我国未来的更新实践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