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同济大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研究”创新创业项目由建筑城规学院周鸣浩老师、杨辰老师带队开展。

图1.指导老师与学生成员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区域的工业遗产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宝贵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2021年是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的开局之年,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经前期努力已取得重要成果。一方面,滨江建设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多处入选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设计与再利用策划,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市民的参观动力;另一方面,工业遗产作为区域历史的空间载体,尚缺少“人”的印迹,其活化利用的多元途径也尚未探索。
尽管当前建筑遗产活化的理论已有大量积累,但对于实际案例的活化经验仍然有限。本项目旨在探索“建筑遗产活化”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改变方式,基于具体案例实践,提供了可推广、可操作的工业遗产数字化活化思路。

图2.项目背景

图3.研究内容
经过为期一年的项目实践,目前团队基本达成了项目期望目标,形成以杨树浦电厂为主题的资料汇编与H5文创动画两项成果。

图4.成果1:杨树浦发电厂历史资料汇编

图5.成果2:H5文创动画(扫图中二维码可查看)
H5文创动画产品以电厂变迁为内容主线,以工人生活回忆录、生产场景再现、烈士故事、工人运动为支线,用动画呈现了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与今昔,包括以下两个内容版块:
【时光漂流】从1913年电厂建设开始,时光漂流总共由四个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最后整理有资料集,集中展示历史影像资料。1913-1929年间,电厂逐渐建成,后更名为“上海电力公司”江边电站。1929至1950年间,抗日战争爆发,电厂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抗日期间,王孝和烈士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1950年后半世纪,电厂功能逐渐多样化,工人生活丰富。2000至今,杨树浦发电厂的老烟囱被拆除,整体改建为遗址公园,从工业设备到历史艺术展品,杨树浦电厂的生命始终延续。
【自由探索】页面中显示杨树浦电厂俯瞰图中的具体点位,用户点击点位,可以触发该点位的真实影像。现阶段,杨树浦遗址公园仍然未对外开放,此功能在增加互动的同时,能让用户有机会了解到电厂的真实状况。
本项目成果兼具以下四重属性:
历史性——本项目通过长期的文献阅读、资料搜集等工作,得到了大量杨树浦发电厂相关的历史史料信息,包括老照片、纪录片、口述史资料、华东院已有研究所得的图纸等,基于历史资料的整理,我们创作了新的产品。
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滑动页面触发剧情、通过点击可激活的点位触发场景,用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公众的知识普及、场景体验,也保留了部分空间来吸纳公众的建议,希望可以通过重新阐释杨树浦发电厂来实现对工业遗产的活化。
传播性——网页H5相较其它常用的产品形式,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的自由度高,便于开发者的迭代升级;其次,它能够与触发、动画功能结合,从而呈现更加富有趣味性的产品;从宣传来看,网页H5能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形成广泛的传播。
再开发潜力——产品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遗产活化网页,能够有效地提升公众对于电厂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产品后续能够与“建筑可阅读”等系列品牌合作,开发建筑系列产品,与地方文化部门交流分享,真正将产品的文化价值落到社会中去。
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与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背景之下,本项目组关注到工业遗产保护因缺乏数字化互动平台而活化效果不佳这一痛点问题,期待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抓住历史建筑(包括工业遗产)的“网红”势头,以杨树浦发电厂为研究案例,开发在线文创产品,实现工业遗产、人文历史的可视化展示。基于杨树浦发电厂案例探索滨江沿线各工业遗产数字化可行性,为杨浦滨江游览者提供与历史建筑互动、挖掘滨江记忆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