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五卷)-浴火河山: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
主编: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内容简介:
       《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和“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绍”两部分附录。 
目录:
第十五章 日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活动
第一节 “关东州”的城市规划:技术、法规及海滨城市意象
第二节 沈阳近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日本因素
第三节 满铁附属地居住区与住宅标准化设计的先驱:抚顺
第四节 现代主义城市开发与殖民性空间的矛盾共存:大连
第五节 伪满洲国及其“首都”新京
第六节 呼和浩特、大同及长春的城市规划比较
第七节 日本侵占下的华北都市规划和建设
第十六章 抗战期间中国方面的建筑活动(1937-1945年)
第一节 陪都重庆与后方城市贵阳的战时都市建筑问题
第二节 汪伪政权下南京的建筑活动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上海与香港的建筑活动
第四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建筑活动
第五节 抗战中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1937-1945年)
第十七章 战后重建(1945-1952年)
第一节 战后建筑营造业的恢复
第二节 战后重庆的都市计划与建设
引言
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二、战后《陪都建设计划草案》实施情况(1946-1949年)
三、战后重庆的“新村”计划与实践
第三节 战后都市建设的思考--1945-1949年北平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第四节 中国现代建筑学教育的发展
第五节 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
结语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终结
附录一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附录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