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
主编: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台湾地区地区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和“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绍”两部分附录。
目录: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外来影响
第一节 澳门早期西洋建筑文化传播四、澳门早期中西建筑技术的融合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西洋商馆四、十三行之于城市结构的嬗变
第三节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四、建筑特色
第二章 条约口岸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1840年一20世纪初)
第一节 《南京条约》后的香港
第二节 《南京条约》后的上海(1840一1911年)
第三节 《南京条约》后的广州沙面租界
第四节 《南京条约》后的福州
第五节 《南京条约》后的厦门与宁波
第六节 《天津条约》后的北京东交民巷
第七节 《天津条约》后的天津租界
第八节 《天津条约》后的汉口租界(1861一1895年)
第九节 山东主要口岸城市:青岛和济南
第十节 中东铁路的开辟与哈尔滨
第十一节 长城外地域(清朝藩部)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
第二章西方教会势力的在华扩张与教会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 西学东来与中国教会建筑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建筑概況
第三节 帝都北京的教会建筑
第四节 塞北圣母圣心会教堂建筑研究
第三章洋务运动、新政、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的萌芽(19世纪后期一1911年)
第一节 广东洋务与新政建筑
第二节 洋务运动、地方自治与两江地区的现代化
第三节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福州和武汉建筑近代化的影响
第四节 直隶地区的近代化
第五节 帝都北京的开放与清末新政影响下的北京建筑
第六节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第七节 晚清译书和办报与建筑话语的引介
第八节 中国现代“土木工学”的诞生
第九节 中国现代“建筑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