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

✕
  • 首页
  • 机构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团队
    • 研究团队
  • 新闻动态
    • 最新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视角
  •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研究课题
    • 学术著作
    • 决策咨询专报
  • 重要奖励
  • 产教融合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机构概况
    • 研究院简介
    • 领导团队
    • 研究团队
  • 新闻动态
    • 最新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视角
  •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研究课题
    • 学术著作
    • 决策咨询专报
  • 重要奖励
  • 产教融合
  • 联系我们
首页 /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研究课题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年及以前
  • 学术著作
  • 决策咨询专报
  • 生产创新作为后工业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以纽约市布鲁克林滨水区三个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为例

    李珊珊1伍江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摘要:近几年,纽约市布鲁克林滨水更新中加强了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积极推动以生产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更新实践。文章通过对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布鲁克林陆军码头、工业城三个不同更新主体的生产创新驱动型更新案例进行梳理,对比分析其共性和不同,进而总结纽约在生产创新驱动下的城市更新所具有的多重产业推动作用、多元灵活的城市更新机制和多类型...
  • 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的上海新华路社区营造实践为例

    郑露荞1,2伍江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摘要: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上海新华路的社区营造实践为例,从物理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象征公共空间及社会公共空间四个方面阐述...
  • 实践与生产: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架构

    郑露荞1,2伍江3,4,5,6,7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同济大学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6.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7.法国建筑科学院 摘要:在后工业化时代,创意城市取代工业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范式。创意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行动者的能动参与与智慧创造,因此,需要引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
  • 保护·创新·运维·阐释——由“示范项目”引发的若干思考

    杨溪1周鸣浩2,3,41.上海甘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4.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摘要: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这一点在2020年6月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评选颁发的"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获奖项目中有所体现。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在保护与创新的关系、运营维护、...
  • 文化地图测绘:理念、方法与实践——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保护的工具

    杨溪1周鸣浩21.上海甘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摘要:本文聚焦于对文化地图测绘的理念、内涵的介绍和阐释,分析其在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的保护中,尤其是在非物质要素可视化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做出的贡献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力求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这一遗产保护的工具
  • 全球化浪潮中的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空间更新

    丁凡1伍江2,31.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法国建筑科学院摘要: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30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正值上海步入全球化的时期,浦东新区的塑造是全球—本地互动关系中创造城市空间的典型样本。文章追溯了浦东发展的空间历程,梳理了浦东空间更新的特征和举措,并着重叙述了作为浦东开发开...
  • 基于空间演变研究的上海老城厢更新问题剖析

    张晨杰1,2伍江3,2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要:从老城厢的城市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对于土地、道路街巷、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空间演变的研究,判断其遗产价值特征及现状作为城市遗产的空间组成,为保护及更新管控策略提供支撑。以演变研究为基础,重点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变化,从现状上海在保护...
  • 城市更新语境下都市水岸再生中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特征与冲突

    丁凡1伍江21.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认识,探讨了城市更新中的水岸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缘起和对于其价值认可的转变,并从水岸历史遗产空间的保存对于城市更新推动和冲突两方面关系出发,试图总结归纳全球化背景下水岸遗产空间保存中的特征与冲突,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以及水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 城市地块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演进与塑造

    郑婷婷1,2伍江2

    1.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在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的背景下,通过对上海商业地块公共空间的演进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提出从空间组构、供应量、边界、设施4方面提升地块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策略,旨在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挖掘存量空间潜能,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回归人本逻辑,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超大城市劳动力人口职住空间失配研究——以上海为例

    佘小京 伍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利用劳动力人口与就业岗位的普查数据,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考察了2000—2020年上海不同社会群体的职住空间失配程度和变化。相比较于传统研究,使用了新的方法——空间均衡复合指数(SEI),来对大都市区域的空间失配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年来,上海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失配程度整体上都加重了,影响最大的是外来高学历人口和本地低学历人口。基于学历水平的劳动力人群差异比较显示,20年来外来人口空间失配差异增加,而本地人口空间失配差异减小。在控制了学历水平后,低学历人口中,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差距逐渐减小,而高学历人口中,两个群体的差距逐步扩大。上海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失配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空间的社会结构效应,即劳动力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社会结构不匹配。


  • 城市更新需要科学系统的城市体检和规划引领

    伍江1,2

    1.同济大学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摘要:城市更新的动力来自城市自身对发展需求的不适应,以及城市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城市的持续更新是必然的,但又不一定是必须的。城市文化的结晶需要时间的沉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允许我们不断地大规模更新,无止境地消耗宝贵的地球资源。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更新对象?这就需要科学系统地坚持进行“城市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地发现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要及时地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对于尚未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改造更新。


  •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城市微更新治理绩效评估及优化路径——以南宁城市社区老友花园网络构建为例

    郑露荞1熊子超2韦戈3覃兰秋3伍江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3.南宁市城市更新和物业管理指导中心

    摘要:随着存量更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公众参与成为城市更新与治理的本质表征和核心理念。城市微更新治理绩效主要表现为公众参与成效。因此,亟需探索过程导向、系统高效的公众参与分析工具。研究基于国内外公众参与理论及方法梳理,构建了本土化的多维分级评价体系,以南宁城市社区老友花园网络营造为例展开实证研究,从参与深度、行动强度和网络韧度三方面六维度评估城市微更新的治理绩效,剖析公众参与行动的结构性逻辑,并总结城市微更新实践的优化路径。研究提出,推进公众参与应权衡空间公共性与社会参与度,协调更新项目的短期性与社区参与的长期性,并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 如何分析公共空间治理?——三个国外分析模型及其经验与启示

    王一名1,2,3陈洁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3.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西方学界在公共空间研究中的关注重点逐渐从“政府”(作为一个中心化的管理主体)的作用,转向“治理”的过程(一系列政府和社会间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理论分析模型。在我国,随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的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同样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复杂化等重要发展趋势。针对此背景,本文介绍了当前西方研究中具有代表性、被广泛使用的三个公共空间治理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提出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为更好地理解当前我国公共空间发展特征,实现更好的公共空间治理提供理论启示和分析工具。

  • “共绘蓝图·新质协同”规划笔谈

    伍江1,2,3张帆4,5阮青6,7,8张尚武9,10张逸5

    1.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2.同济大学 3.法国建筑科学院 4.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5.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上海市政协 7.经济和金融委员会 8.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发挥着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规划编制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规划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不仅关乎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对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着积极作用。2024年12月20日—22日,第十三届长三角地区城乡规划研讨会以“共绘蓝图·新质协同”为主题在上海市青浦区举办。本刊特邀请主旨报告环节的5位专家学者以笔谈形式展开充分讨论,从制度创新、行动协同、科技和产业创新、都市圈治理、跨界地区协同等角度畅谈长三角地区城乡规划的探索和发展。


  • 面向公共利益提升的工业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机制研究

    楚童1周鸣浩1,2,3伍江1,2,3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3.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全球城市在文化、人才、资本等资源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吸引资源的关键。城市更新是我国当下重要城市发展方式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契机,其中工业历史地段城市更新是兼具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代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其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文章关注工业历史地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障公共利益的路径机制、影响因素和保障策略。以我国上海的红坊地块两轮城市更新和波兰罗兹的EC1城市更新为例,建立“参与主体-更新制度-更新效应”的框架,梳理其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政策路径与制度体系;从公共利益的视角,对其综合维度的更新成效进行评价,探讨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机制对工业历史地段公共利益实现的影响因素与保障策略,从国际案例中吸收经验,以助力我国城市实现公共利益导向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 基于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援藏公寓绿色低碳化改造设计探索

    王信1,2彭一浩梁靓伍江1,3,4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 3.法国建筑科学院 4.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摘要:文章以日喀则市上海援藏公寓为对象,在分析其自然资源禀赋、空间功能特点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目标,提出建筑优化改造思路,以改善援藏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缓解其身心压力;同时基于“双碳”背景,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数字化系统运维三方面,进一步遴选出适宜当地的绿色低碳技术,融入设计方案,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低碳援藏公寓“样板间”,以期为高海拔地区同类建筑的低碳化改造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中的观念与方法

    周鸣浩1,2,3,4王笑1伍江1,3,5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 3.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4.《亚洲建筑》编辑部 5.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经历从要素到空间的迭代,管控机制发生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同时,有序与活力这一对管控目标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型治理这两种管控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互为补充,共同推动街道空间品质螺旋上升,治理效能不断提高。


  • 商业促进区(BID)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以纽约为例

    卢叶炅1周鸣浩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摘要:商业促进区是当前国际上用于提升城市商业街区活力、推动街区共建共治的特定治理模式,已久经考验,在欧美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对纽约市的社区型、主街型和企业型三类商业促进区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展现了不同尺度和层级的商业促进区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并从职能范围、财税体系、合作架构、社区营造和更新策略等方面深度剖析这一模式对我国当下城市空间治理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 北外滩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建设刍议

    周鸣浩1王笑1沈赟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作为上海第三代中央商务区,虹口北外滩地区的总体定位之一为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针对这一目标,通过对北外滩城市管理现状的深入调研,以及与城市管理部门的广泛座谈,文章总结提炼了北外滩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数字化转型不充分、全周期管理待加强,以及基层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网统管”优化升级、规建管协同路径探索,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等应对策略,为北外滩打造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提供参考建议。


  • 城市有机更新简论

    伍江1,2,3周鸣浩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3.同济大学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中国城市发展正从粗放式增量扩张向精细化内涵提升转型,而这一转型需要构建涵盖“上、下”“左、右”“前、后”“软、硬”全维闭环的有机更新发展体系。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结构系统离散化、控制引导指标化和思维逻辑工程化等问题,本文总结并提出城市有机更新在空间、时间和韧性三个方面的特质,并将“敏感区”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实践探索的关键切入点。

  • 海外建筑师在上海“一城九镇”的实践——以“浦江新镇”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

    薛求理1周鸣浩2 

    1.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科技学部  2.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一城九镇”计划是市政府为有序推进城镇发展,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的试点项目。“一城九镇”大部分引进海外建筑规划师的设计,创造不同城镇的风貌和“异国风情”,引起业界和市民关于模仿和创造的争议。本文以“浦江新城”为例,讨论海外建筑师在中国实践中的现状情况、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创造新规划和建筑模式的意义。

  • “他者”策略:上海“一城九镇”计划之源

    周鸣浩1薛求理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科技部 

    摘要:上海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城九镇"计划曾经在业界和传媒引起较大反响。本文从规划演变和文化深层审视"一城九镇"的动机和形成。作者认为,上海要继续担当区域领导者的角色,会积极地认同西方"他者",疏离其所处的地方环境,同时努力成为东方的"他者"。即主动的对外拿来主义,对内陌生化。这既是一种文化策略,也是一种现实策略。

  • 新文脉的诞生——意大利罗马教宗拉特兰诺大学新图书馆建筑设计评析

    周鸣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文章使用了伯纳德·屈米在《事件—城市3》中所建立起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2006年在意大利罗马落成的教宗拉特兰诺大学新图书馆,探讨了该作品在处理建筑师的"概念"、既定环境的"文脉"以及关于功能和使用的"内容"三者关系方面所体现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 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伍江

    同济大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分析了这一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战略问题提出了见解。

  • 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历史文本 评《论街道》

    周鸣浩

    同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正>1从"反街道"到"街道"正如在《论街道》前言中所提到的,"街道"一词隐含的寓意并不光彩,一直以来它被看作是危险活动、犯罪行为、离经叛道的言论和不入流的亚文化的滋生地,从"streetwalker"一词被用来指代街头妓女可见一斑。在20世纪之前,街道也经常以一种僭越和反叛的姿态出现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这类赞赏都市现代性的少数派作家的作品中:一半光明一半黑暗,捉摸不定。或许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偏见导致作为社会一文化场域的街道在20世纪中期之前并未受到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观念中“环境”概念的兴起

    周鸣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本文回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转型过程中核心概念"环境"一词在建筑话语中兴起的背景,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兴起背后所隐含的建筑学本体观念的转变,并通过"风景旅游建筑"、"环境心理一行为"、"环境艺术"、"文脉意识"等四个方面来揭示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与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探索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 创作中介与审美体验——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关于继承园林传统的探索

    周鸣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园林被理想化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获得广泛认同。本文致力于梳理和阐明这一转变的思想背景,着重论述围绕"园林"主题展开的三个本土实践案例——现代岭南庭园建筑、"亭的继承"和松江方塔园,分别以"模式"、"片断"和"移情"三个概念来揭示其不同的设计策略,指出这些策略背后所隐含的"创作中介"与"审美体验"这两种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对王澍的"造园建筑学"展开初步探讨。

  • 上海城市发展内涵和理念优化调整与城市能级的阶段性提升

    伍江

    同济大学

    摘要:全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已不局限于经济影响力这一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人造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以及环境与可持续性也是重要指标。未来30年,上海在继续深化"四个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文化活力的提升、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提升、自然环境与可持续性的提升。

  • 国外城市空间公共性评价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王一名1 陈洁2 

    1.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摘要: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私人投资者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开发和日常管理维护中。这一趋势导致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为探讨私有化和商品化现象所带来的影响,西方学者在近20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对城市空间公共性程度进行测度和评价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归纳了国外相关研究的当前进展和总体特征,介绍了四类国外城市空间公共性评价方法,并讨论了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外评价方法对我国研究的借鉴意义,并对我国城市空间公共性评价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全球化背景下后工业城市水岸复兴机制研究——以上海黄浦江西岸为例

    丁凡1伍江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法国建筑科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的繁荣、衰败以及复兴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物质空间环境脉络变迁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以政策引导与多方合作、文化事件介入、工业地块转型及城市资本再分配等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黄浦江滨江更新的"西岸模式",并对城市开发公司作为更新推手的角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困境及对未来的展望。

  • 面向实施的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以《淮安市清江浦区城乡空间发展实施规划》为例

    伍江1,2,3曹春4王信5杨虎4王威汐4

    1.同济大学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3.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七所  5.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 

    摘要:随着"五级三类"总体框架的基本确立,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入了整体探索完善、各级同步推进的特殊过渡时期。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过渡时期如何应对上层次规划指导缺位、管控内容与力度未明、下层次规划亟需指引以及底图底数、体系标准等基础性技术支撑尚需研究完善等难点,文章提出"面向实施"针对性地展开问题研究,直面本层次空间规划的核心性诉求;明确"上下传导"的架构衔接逻辑、发挥本层次空间规划的体系性作用;倡导"渐进创新"的编制思路,真正体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并以《淮安市清江浦区城乡空间发展实施规划》为例,对过渡期面向实施的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

  • 城市更新与地方经济:全球化危机背景下的争论、反思与启示

    王一名1,2伍江3,4,5周鸣浩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同济大学  5.同济大学法国建筑科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更新长久以来发挥着吸引外来流动资本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危机,城市更新活动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西方学者对城市更新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本文以西方学者围绕城市更新是否能促进地方经济所展开的争论为切入点,从空间政治经济学角度反思全球化进程从蓬勃发展到出现危机这一过程给城市更新活动带来的重要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指出全球化危机使得城市更新作用和价值取向发生转变。是否能够重塑旧城形象、提升土地价值不再是判断城市更新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城市更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承担了更多元的经济和社会职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西方学界争论对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启示。

  • 生产创新作为后工业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以纽约市布鲁克林滨水区三个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为例

    李珊珊1伍江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摘要:近几年,纽约市布鲁克林滨水更新中加强了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积极推动以生产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更新实践。文章通过对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布鲁克林陆军码头、工业城三个不同更新主体的生产创新驱动型更新案例进行梳理,对比分析其共性和不同,进而总结纽约在生产创新驱动下的城市更新所具有的多重产业推动作用、多元灵活的城市更新机制和多类型的社区激活策略。

  • 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的上海新华路社区营造实践为例

    郑露荞1,2伍江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上海新华路的社区营造实践为例,从物理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象征公共空间及社会公共空间四个方面阐述社区营造对于重建城市公共空间、重塑市民社会公共性和重构社区共同体的实践性探索。

  • 实践与生产: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架构

    郑露荞1,2伍江3,4,5,6,7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同济大学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6.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7.法国建筑科学院 

    摘要:在后工业化时代,创意城市取代工业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范式。创意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行动者的能动参与与智慧创造,因此,需要引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来分析创意城市社会实践背后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生产背后的社会逻辑。基于上述两大理论基础,架构了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统一了基于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场域(field)的社会实践理论和联结物理空间、象征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在最后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

  • 保护·创新·运维·阐释——由“示范项目”引发的若干思考

    杨溪1周鸣浩2,3,4

    1.上海甘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4.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这一点在2020年6月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评选颁发的"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获奖项目中有所体现。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在保护与创新的关系、运营维护、阐释和评奖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希望为上海和我国其他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 文化地图测绘:理念、方法与实践——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保护的工具

    杨溪1周鸣浩2

    1.上海甘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摘要:本文聚焦于对文化地图测绘的理念、内涵的介绍和阐释,分析其在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的保护中,尤其是在非物质要素可视化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做出的贡献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力求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这一遗产保护的工具。

  • 全球化浪潮中的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空间更新

    丁凡1伍江2,3

    1.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法国建筑科学院

    摘要: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30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正值上海步入全球化的时期,浦东新区的塑造是全球—本地互动关系中创造城市空间的典型样本。文章追溯了浦东发展的空间历程,梳理了浦东空间更新的特征和举措,并着重叙述了作为浦东开发开放核心区域陆家嘴中央商务区规划和建筑空间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形成动因和要素。

  • 基于空间演变研究的上海老城厢更新问题剖析

    张晨杰1,2伍江3,2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从老城厢的城市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对于土地、道路街巷、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空间演变的研究,判断其遗产价值特征及现状作为城市遗产的空间组成,为保护及更新管控策略提供支撑。以演变研究为基础,重点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变化,从现状上海在保护和更新方面相关政策分析角度,剖析老城厢作为城市遗产的三个更新核心问题;众多的历史留存由于物质退化已经被列入旧区改造范围;经济效益的重视推动更新活动仍以旧区改造为主;基于遗产特征的更新方式缺乏相应实现路径。

  • 城市更新语境下都市水岸再生中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特征与冲突

    丁凡1伍江2

    1.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认识,探讨了城市更新中的水岸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缘起和对于其价值认可的转变,并从水岸历史遗产空间的保存对于城市更新推动和冲突两方面关系出发,试图总结归纳全球化背景下水岸遗产空间保存中的特征与冲突,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以及水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 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

    伍江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市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重大转型。存量发展必须恪守土地资源、生态宜居、历史人文、社会正义和公共安全五大底线。在这些底线的约束下,具有小规模、渐进式、高品质特征的有机更新成为推进存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当前实现有机更新却面临着制度建设和工程技术层面的诸多瓶颈。对此,文章提出以全周期多要素协同空间规划、全要素数字孪生信息获取与决策支撑、多维度紧约束精细化工程实施构成的城市管理精细化体系,为突破当前瓶颈、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提供实现路径。

  • 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周鸣浩1,2卢叶炅1许月丽2伍江1,3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3.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与厘清城市更新目标与方向的转变如何影响治理的参与主体、权力关系、合作方式和治理工具的相关变化,旨在为我国当下处于经济转型和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核心区商业街区的城市更新及其治理逻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 商业促进区(BID)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以纽约为例

    卢叶炅1周鸣浩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摘要:进区是当前国际上用于提升城市商业街区活力、推动街区共建共治的特定治理模式,已久经考验,在欧美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对纽约市的社区型、主街型和企业型三类商业促进区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展现了不同尺度和层级的商业促进区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并从职能范围、财税体系、合作架构、社区营造和更新策略等方面深度剖析这一模式对我国当下城市空间治理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性的探讨

    丁凡1伍江2,3,4

    1.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发展部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同济大学法国建筑科学院  4.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摘要: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详细梳理人民城市理念的发展背景以及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多样化实践,以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为主体,论述了其发展演变历程,探讨新时期人民城市建设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特殊性,提出“以公共性塑造人民的水岸”的城市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拆解为“公共的文化发展理念、公共的空间塑造方式以及公共的空间治理模式”三部分。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一江一河”发展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提出对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黄浦江水岸发展的积极展望。

  • 全寿命期视角下的超高层建筑低碳设计策略刍议

    瞿佳绮1,2王桢栋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亚洲总部办公室

    摘要:超高层建筑作为高密度城市的重要组成,在人均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方面都具有优势。尽管运营能耗是建筑全寿命期能耗的主体,但是我国当前仍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要高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因此,在以减少建筑运行能耗为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不应忽略材料生产和建造环节的碳排放。本文从建筑全寿命期视角出发,综合不同设计专业和尺度提出超高层建筑设计需着重考虑的四方面策略,包括综合提升城市微环境、多方位优化建筑方案、计算全寿命期能耗、使用智能化运营系统。

  • 活态遗产”视角下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更新难点与对策——以上海里弄和工人新村为例

    杨辰1金晓明2李颖春3

    1.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2.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第二事业部  3.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更新项目中,如何在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尊重其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和文化认同,是当下面临的难点问题。文章基于“活态遗产”的概念和视角,选取上海里弄和工人新村两类居住类历史建筑,从典型项目保护更新的工作难点、设计策略和实施效果三方面,阐述居住类历史建筑面临的困境和保护更新对策,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经验。

  • 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

    刘悦来1,2,3谢宛芸1毛键源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分实验中心  3.四叶草堂

    摘要: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

    【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

    【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

    【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 适老化视角下的上海老旧小区更新与治理路径思考——以上海长宁路396弄工人新村社区调查实践为例

    陈烨1张尚武1,2施雨1王信1,2

    1.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老旧小区往往面临建成环境与人口双重老化的问题。居住在老旧小区中的老人们,他们切实的生活难点有些什么?哪些方面是他们最需要改善的?社区适老化更新与管理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聚焦社区层面建成环境、设施与相关管理问题,深入分析老年人年龄段特性,结合实证调研和问卷访谈,诊断发现老旧小区老年群体核心诉求,提出相应对策。

  •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的城市菜市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王吟珊 李彦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菜市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由于城市菜市场自身复杂多样的身份属性:商业性、公益性、经济性及政治性,其空间本身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联盟。空间是公共形态和权力运作的基础。因此,研究菜市场空间背后的权力结构,探索博弈结果与建筑空间治理上的联系,相较于单纯地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更具意义与挑战。城市政体理论探讨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本文以该理论为出发点,依照三元主体间不同的作用关系及治理模式,将上海城市菜市场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三元治理模式的权力分配及所带来的空间形态上的改变,总结其治理模式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反思在新时期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参与者关系权力的重构、干预控制的平衡等方式优化上海城市菜市场空间治理模式,推动菜市场空间的发展。

  • 工业遗产改造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的深层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市宜山路街区和场园街区的案例比较

    孙淼  陈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工业遗产改造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自身的活化利用,更在于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正外部性作用,即触媒效应。尽管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但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都十分倚重工业遗产改造在带动城市更新方面的工具性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宜山路街区和场园街区为例,展开比较研究,试图回答是否所有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都具备触媒效应,哪些因素会影响工业遗产项目的触媒效应的发挥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案例地区工业遗产地的既有厂房和所在街区内其他非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情况、街区内新建项目情况,以及其对周边城区整体振兴的带动情况三个方面,深入解析工业遗产改造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的深层机制,并讨论发挥触媒效应的必要条件和上海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 新城市科学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新可能

    叶宇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本文面对智慧城市和新城市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立足新时期城市设计转型需求,针对新近涌现出的以机器学习、虚拟现实、计算机可视化等为代表的多种新技术和以街景数据、兴趣点数据、位置服务数据等为代表的多源城市数据开展讨论。继而对其所带来的城市设计新可能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对于相关典型工具和代表性案例进行了介绍。这些伴随新城市科学涌现的数据和技术不仅能够为城市设计在场地分析、设计开展和方案评估上带来工作方式的革新,而且有望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的专属技术体系,并以此推动城市设计的领域构建。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 1239 号  邮编:200092   电子信箱:eug@tongji.edu.cn

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laborated Urban Governance, Tongji University